「多巴胺國度」是美國暢銷20萬本成功戒癮的經典之作,揭露人們在慾望國度中的瘋狂歷險,所付出的代價,以及,如何平安歸來。滑手機、瘋購物、狂自慰,我們身處誘惑太多的時代,早已成癮卻無法自拔。
如何發現這本書?
我偶然在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臉書,看見他推薦這本書,於是我趁著博客來66折的時候買下來,作者同樣是身為精神科醫師安娜‧蘭布克所撰寫,內容講述她遇到各式各樣的成癮患者,並分享腦神經的學說與臨床研究。
這本書要談成癮的爽、戒癮的痛,以及爽痛之間如何取得平衡。我選了幾個段落和我最喜歡的字句,提醒自己如何得到掌控自我人生的機會,而不是在縱慾年代讓自己的人生失控,或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。
筆記:
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,有一台自己專屬的自慰機器。
精神科醫師安娜‧蘭布克的書,不像醫師說教那樣死板板,她更像一個心理諮商師,文字風趣好懂,但理論和學術又非常的嚴謹,言之有物,也有證據,她甚至跳下海,列舉自己也有「言情性愛小說」閱讀成癮的經驗。
她有一位病人喜歡自慰,甚至發明自慰機器。而醫師她則是熱愛閱讀幕光之城,甚至所有跟吸血鬼、魔法師、通靈者、讀心術、女巫有關的言情小說都吃乾抹盡,甚至熬夜看完格雷的五十道陰影,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作息。
甚至她已經變成不社交、不做飯,也不關心老公和孩子,一心一意沉迷在言情小說之中,而且男女主角從勾搭到做愛的高潮,才是她衝刺追求的閱讀段落,其他人事時地物的細節都不重要,過程並不是真正陶醉享受。
書中指出:廣義的成癮,就是不惜傷害自己,也要繼續下去,例如賭博、電玩和性愛,以醫師自己遇到的「性愛小說成癮」只能是小巫見大巫,但安娜‧蘭布克要說的是,就算是很正常的人類,也會有遇到「癮頭」的危機。
強迫消費、刺激觀感所製造出的書籍、影片或聲色玩具無所不在,就連她這個好太太、好醫師、沒有心理疾病、小康家庭的醫師,都有可能不小心淪陷,所以一般人要如何意識到自己無法自拔的行為?你的自慰機器是什麼?
我們都暴露把自己挑逗致死的風險之中。
以網路時代的出現為例,大部分都身陷手機成癮、網路成癮、短影音成癮的風暴之中,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,安娜醫師列出,「全球有七成的人,死於控制的行為風險因子,例如高血壓、抽菸、高血糖、不運動和肥胖…。」
是的,肥胖也是對飲食失控的成癮之一,愛喝手搖癮也是、不愛運動也是,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,都存在著全世界的成癮率在上升,不只是俗稱常見的酒癮、毒癮和菸癮而已。
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安‧凱思禹安格斯‧頓迪,甚至還提出「絕望死(deaths of despair)」的概念,因為肥胖就是糧食資源過剩、購物成癮就是消費需求過剩,又太多強迫性的過度消費會導致全世界的資源加速耗盡。
甚至對這個社會有更大的貧富差距、焦慮與無力感,感受到資本社會的壓迫,你就會更想讓自己透過藥物、網路來麻醉自我,如果不能學會好好理解自己內心的這股強迫與過剩的消耗…最後我們正在吞噬的,是自己。
經典之作《娛樂至死》說:「美國人已經不再對談了,他們在做的是互相娛樂,他們不用立場或主張辯論,它們用來爭辯的工具成了美貌、名人和廣告。」
安娜醫師在書中提到「人們害怕無聊,喜歡刺激自我,朝大腦輸入大量的資訊。」並且列舉了一位有焦慮和憂鬱症的女孩來看診,她只要醒的時間,就離不開電子裝置,她不是在IG就是看Youtube,或者聽歌和Podcast.
醫師希望女孩可以什麼都不做,就這樣靜靜地走路去上學,讓想法像泡泡一樣浮出大腦就好。但女孩聽了非常害怕認為「沒必要。」、「因為這樣很無聊。」此時,安娜給出的理由很有趣。
「這是為讓了你熟悉自己,為了讓你不去干預或逃避,放手讓你的體驗得以開展,否則你老是用各種電子裝置來讓自己分心,這也是造成你憂鬱和焦慮的原因。無時無刻逃避自己是很累人的,換個方式來體驗新的想法和感受,說不定你跟他人或世界會更有連結。」
女孩抗議「這樣什麼都不做,超無聊的。」
安娜繼續說,「嗯,是很無聊,但無聊不只是無聊,她可以逼我們面對意義、目的等大問題,還可以提供機會去發現事情、發明事務,創造出空間,讓新的想法完成,否則會無止境地對周邊的刺激產生反動。」
無聊,發呆,什麼都不做,也是一種脫離虛幻與刺激最重要的過程。
強迫性過度消費的另一個原因,是現代人的休閒時間愈來愈長,無聊的機會越來越多。
鴉片類成癮的受試者認知的「未來」,平均長度是9天;健康控制組的對「未來」認知的長度,則平均有4.7年。
成癮不只是直接影響生活和健康,還會影響人對「時間的視野」。安娜醫師用實驗的方式,類似小孩子的「晚點吃棉花糖」,她讓受試者可以現領獎金,或者延後領取獎金、但金額更多,其中成癮者對延後獎勵的意願更低。
這實驗似乎也可以解釋,為何麼要戒除成癮的因子那麼困難,因為一旦成癮後「大腦想要當下立即就能獲得爽感」,而無法思考到更長遠的後果。成癮者跟健康者對「未來」的時間視野是很不同的。
鴉片類成癮的受試者認知的「未來」,平均長度是9天;健康控制組的對「未來」認知的長度,則平均有4.7年。還有一點很殘忍,越貧窮的人,在成癮的危險因子又更大,距離死亡風險更近者,更容易選擇「立即」獎勵。
在今天這個誘惑至上的年代,我們早就把當下滿足視為理所當然,想買什麼,點點螢幕,明天就送到門口。「我們是不是已經失去解謎的能力、失去了尋找答案的過程和樂趣,還有接受受挫的能力與耐性?」
在吃藥麻痺讓自己適應世界的過程中,我們用妥協換得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?
我們都是知道無論國際間或是台灣都有很多人正在服用精神藥物、安眠藥物、止痛藥,達到成癮或者過量的境界。甚至很多藥物過去被認為「不會有習慣性」都出現耐受性和依賴性,要越吃越多,甚至還會讓病症惡化。
安娜醫師提出質疑,除了成癮和真實藥效的疑慮外,服用精神藥物會會讓我們失去人性中,某些很關鍵的面向。吃了抗憂鬱藥的人,雖然不會再動不動憂鬱哭泣,但失去的感性和體驗世界的敏感,活得像機器、不像人。
而就連醫師自己也有服用精神藥物「百憂解」的經驗,安娜的非典型憂鬱症讓他是一個過動小孩,媽媽老是跟她衝突不斷,可是自從她吃藥以後,她終於可以當一個可愛乖巧的女兒,親子關係終於緩和不少,
安娜形容吃了藥的感覺,就是平常愛問的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上帝存在嗎?我們有自由意志嗎?人的痛苦來源是什麼?」這些念頭通通消失了。」直到她因為懷孕停藥,這些想法又捲土重來,她跟父母又開始吵架了。
但她說,即便如此,她也不後悔停藥,因為「有百憂解的自己」有太多事情不會去做,時至今日,她終於可以接受自己的焦慮和有點小憂鬱的愛問鬼,她需要摩擦、挑戰,而不是自廢武功去符合這個世界的期待。
在止痛與治病的表象下,我們是否在生物化學的層面上,讓一大票人類明明面對不堪的環境卻變得無動於衷?」
安娜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經驗中,更多的精神藥物是都是開在階層較低的窮人階層,她更直指一個更具有社會正義的靈魂提問,「精神藥物否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?是否專門讓窮人、失業者、邊緣人,不要作怪?」
美國CDC在2011年的資料就顯示,6歲到17歲的孩童有7.5%,為了是「控制情緒與行為問題」,而窮人家的小孩卻高達9.2%,比不貧窮中的孩子6.6%來的低,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服藥。
她認為,這些藥物可以是救命的工具,可以在臨床工作上助醫師一臂之力,但用這些「橡皮擦」抹去身為人的苦難,都是要付出代價的,除了不吃藥以外,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,那就是「擁抱痛苦」。
運動行為的當下,對細胞是有毒的、還會導致體溫升高、有害氧化物出現、氧與葡萄糖匱乏。但卻可以促進正向調節的物質生成。
安娜在書籍的一開始,解釋什麼是「爽痛平衡」的蹺蹺板,當你爽過頭,你就會痛苦,但反之,如果你擁抱痛苦,你卻可以得到快樂的感覺(但當然前提,注意不要變成對痛苦這件事也成癮了)
她列舉運動也是一種對身體看似有破壞性的行為,運動行為的當下,對細胞是有毒的、還會導致體溫升高、有害氧化物出現、氧與葡萄糖匱乏。但是她卻可以分泌多巴胺、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、還有內源性的鴉片胜肽等。
讓你很快樂、更健康,能降低毒品使用和成癮的機率。反之如果久坐不動、吃零食、喝飲料,看起來很爽很懶,但卻又可能導致攝取過多能量,導致肥胖、高血壓和癌症的出現。
畢竟整個社會都在講求「對自己好一點。」而擁抱痛苦,卻顯得背道而馳,但我們還是要提醒這些消費文化對自己的陷阱。
「人類演化出的身體可以讓我們日行數十公里來競爭有限的食物,但現在食物過剩,開始出現能躺就不坐、能坐就不站的現代生活,對人類的殺傷力有多大?」而人類追求的那些成癮因子,又有部分是在重溫那些動作的快感。
安娜說,例如最受歡迎的電玩遊戲場面,有大動作地飛翔、跳躍、跑跳、爬行、游泳、射擊等,都是對運動和移動的想像。還有人類點點手指滑螢幕,就像千年前採集野果的習慣。
「想要得到真正的硬福,一大關鍵在於要離開沙發,去動動我們真正的身體,而非虛擬的身體,運動比起任何一種我能開出的藥物,都能夠有易於調適心境、化解焦慮、增強認知、補充能量與提高睡眠品質。」
安娜醫師也很懂人性,畢竟整個社會都在講求「對自己好一點。」而擁抱痛苦,卻顯得背道而馳,但我們還是要提醒這些消費文化對自己的陷阱,並知道「先苦後甘」的道理,邀請痛苦到我們的生活中。
★本篇書籍分享,只能分享一些重點心得和摘錄,安娜醫師在書中還有更確切的提到戒癮的關鍵就在於「誠實」,這一個章節也非常精。建議對此議題的朋友可以直接找書來看,相信有更多收穫!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