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/失控的人設和謊言,只會脫離真我,走向自我毀滅

有一句話說:「不要設人設,人設是拿來翻車用的。」

我不是很認同發展個人社群,總是用力鼓吹教大家做人設(人物設定)例如怎樣會討喜、怎樣會有人愛,或者教你「靠個人品牌煉金發財」,這幾次翻車事件,說是業力引爆,其實沒爆的依然在撈。

自我膨脹本身就是上癮事,沒有病識感的人,未必會發現。

畢竟大部分行銷宣傳或想要力爭上游,光有能力又不夠,非得叫你嶄露特色,一邊要包裝自我,本身就讓真實成分大大稀釋,得言行得體、題材得體,活在社會就是一件又累又費心思的事情。

但活了一輩子,真的夠了解自我嗎?每一個人都適合靠行銷自我、在暴露底下生財嗎?在對自己認知不清、心理素質也不夠強大或得體成熟,到能夠阻止被酸民吞噬,其實是會崩塌自我的行為。

就算不崩塌,也可能過著外表光鮮亮麗,實質上對嗑藥、抽菸、酗酒、敗家等,跟精神成癮沾上邊的任何疾病有關,或出現無預警的自殘自傷、自我毀滅,實質上只有自己知道生活早就四處崩壞。

社群媒體鼓勵建構與事實不符的假我來紓壓或得到關注

社群媒體要包裝自我真的非常非常容易,活在網路世代,我們很早就知道怎麼分眾經營生活,這是像呼吸喝水一樣簡單,臉書、IG 、YT、推特,可以區分給吃喝/工作/社團/交易/養眼/交友用。

無數個小帳、無數個小抽屜可以存放不同的小圈圈,容納被現實趕盡殺絕、無處可逃的黑暗面、盜版仔、潛水客、鍵盤魔俠,或讓道德淪喪的秘密,要展現不同面向,堪比海底撈的變臉說換就換。

不同的自我明明都是我,卻沒辦法被整合顯露,只能破碎過活

這讓我想起在「多巴胺國度」這本書講到的恐怖後果,「社群媒體催化下的假我,起初只是為了抵抗難以忍受的外來要求與壓力,但最後卻演變成讓人走上自我毀滅的絕路。」

摘自內容:

當我們傾向創造出的形象有多假,我們的感受就會多假,精神科醫師稱這種感受是「去真實化」與「去個人化」。

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感受,往往會讓人萌生自殺的念頭,畢竟一但活得不真實,久了那也跟去死也算不了什麼。

假我的出現,會導致深刻的空虛感,因為你以為的「那裏」根本沒有什麼,「那裏」有的只是一片空蕩蕩。

讀到這裡,我細數那些包裝過頭,會養成說謊成性,對於真實已全然不求甚解,對扭曲真相不痛不癢、誇大型媒體、輕飄飄地的無法扎根的意識,最後乾脆原地死亡,欺騙度日。

作者在書中對於治療說謊成性所引起的心理疾病,有詳述的解說,也提供的破解辦法,也非常適用深陷社群包裝過頭、替人設翻車之前,踩踩煞車、回頭是岸,所以要怎麼破解這樣的空虛感?

別無他法就是誠實,在每一段關係裡面練習誠實的態度,雖然人性出於本能的包裝、把錯推給別人、矢口否認,但只要慢慢進入誠實的狀態,將實情敘述給自己或他人知曉,就能漸漸體會對世界渴望的秩序。

這也不難以理解,幾個比較長紅或者走得久的社群人物,雖然一開始用看似醜陋或爭議的面目露面,但保有自己人性和不完美的一幕,甚至因為「很真、說大白話」或者對於批評有一貫的自我接納和自信,依然有自己的鐵粉圈和客戶群。

如果你「假我」過剩,而有迷失自己的狀況,可以做一次真切的自傳式描述,進一步讓自己成為有肉、更不做作、同時更自由活在當下的個人,本書也引用精神科醫師 Mark Epstein的著作裡的一句話:

「我不再想要拼命控制自己的環境,我開始感覺到活力充沛,開始找到平衡,開始允許我能自由自在的與自然世界、內在的自我搭起某些聯繫。」對我來說,人生不再為了膨脹而爆炸或模糊自我。

最新文章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